蚕宝宝住进“智慧小屋”乡村振兴有“桑机”
新华网重庆5月25日电(葛琦)近日,一批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在重庆黔江区建成投用,蚕宝宝住进了“智慧小屋”。
家蚕一生分为5个龄期,其中1-3龄期被称作小蚕。俗话说“养好小蚕七成收”,小蚕从零龄期到三龄期的10多天时间里,发育速度快、抗病能力弱,要在恒温、恒湿、无菌环境下共育。
过去蚕农自己饲养小蚕,费时费力。小蚕共育让蚕农不再单打独斗,每间共育室都安装了环境传感器、自动化温控设备、超声波补湿器等,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换气都由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感应调控。
“一座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每年能够共育8000余张小蚕,相当于以前100多个共育室的规模,桑蚕发育与病害统防统治,在提高小蚕整齐度、成活率的同时,降低蚕农养殖成本。”重庆市科技特派员、太极镇太河村第一书记谢勇说。
太极镇是黔江蚕茧主产区之一,此前8200多亩桑园主要依托32个共育室孵化小蚕。今年该镇新投用3座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,单季产茧量提高10%-15%,蚕农预计增收10%。
为了进一步探索规模化养殖,黔江区联合西南大学、重庆市蚕科院试点人工饲料小蚕共育,并于今年5月在武陵山区首次进行产业化推广。人工饲料营养均衡,共育的小蚕几乎不会出现家蚕中毒和病原菌侵扰,产茧量和缫丝率不亚于传统的桑叶养蚕。
“以前小蚕共育每天要喂食桑叶至少3次以上,至少4人从早忙到晚。改用人工饲料后,每3天只需喂1次饲料,两人就能完成日常管理,每张蚕可节约共育成本20元。”黔江区蚕业管理总站高级农艺师高波说。
黔江区是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,产学研深度融合正不断推动蚕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,陆续投用的8座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推动蚕桑产业集约化、规模化发展。今年黔江区预计春蚕产茧1.2万担,蚕农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。
原文链接:http://nyncw.cq.gov.cn/zwxx_161/mtbb/202205/t20220526_10755882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上一篇:李伟:“草帽书记”绘就幸福村蓝图
- 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技...2021-03-04
- 广西养蜂指导站到武宣...2021-03-04
- 肉牛养殖产业助力脱贫...2021-03-04
- 贫困村里有个高大上养...2021-03-04
-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第七...2021-03-04
- 自治区畜牧站到大化县...2021-03-04
- 河北省耕地质量处于黄...2021-04-15
-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...2021-04-15
- 广西地方家畜品种遗传...2021-03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