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郊怀柔区洞台村第一书记引导村民发展林下经济
这几天,随着天气的变暖,京郊怀柔区渤海镇同台村的村民也开始忙碌起来,这不,清明节一过,林下食用菌也到了入地栽培的最佳时期。在洞台村一块板栗园笔者看到,村民们有的用铁耙整地,有的从车上往田里运送菌棒,还有的将洁白的菌棒整齐的栽在林下的空闲之地,并盖上了黑色的保鲜膜。劳动场地虽然人不多,但却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劳动作业。
说起洞台村发展林下经济的初衷,离不开村第一书记吴尚军的积极协调。这位来自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村第一书记,有着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经验,他在村里走访时发现,村里有着丰富的林下资源,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。由于过去没有很好的利用,造成林下资源白白浪费。在乡村振兴大讨论中,吴尚军和干部村民谈了自己发展林下经济的想法,并得到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。随后,经他多方联系,为村里进来了适合林下栽培的黑木耳、玉木耳、栗蘑等食用菌品种10000多袋。
4月8日,洞台村开始了第一批1500袋黑木耳入地栽培工作,从菌袋摆放、间隔通风,到喷水保湿等各个环节,吴尚军都亲自指导、悉心传授技术经验,帮助村民完成了栽培第一步---催芽的技术指导。“如果菌棒发育正常,4月底就可以采收到第一批鲜木耳了。”吴尚军介绍道。
洞台村大面积的板栗园,为林下食用菌栽培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。利用板栗树空档间隔的闲置土地发展林下食用菌栽培,不仅实现了土地空间的再利用,而且栗树的茎干枝叶为林下菌遮住了阳光直射,降低了林下气温,营造一个较为阴凉湿润的环境,非常适宜林下菌高温季节的生长。值得一提的是,多余的水分渗入土壤被果树吸收后,还可以实现气体互补,促进板栗增产。根据吴尚军以往的试验经验,发展林下食用菌的果园每年可增产8%-10%左右。
下一步,洞台村将在村内搭建两个约200平米的可移动的大棚,用于发展平菇、榆黄菇、香菇等多菌种立体栽培。吴尚军表示,为保证村民利益不受损害,待村集体先行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后,再向村民推广,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,最终带动村民增收,助力乡村振兴。
原文链接:http://nyncj.beijing.gov.cn/nyj/snxx/gqxx/325762486/index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- 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...2021-03-04
- 省农业农村厅召开党史...2021-03-04
- 梁全顺副厅长率队赴漳...2021-03-04
- 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...2021-05-31
- 李克强在国务院第四次...2021-05-31
- 林景元二级巡视员带队...2021-05-31
-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理论...2021-05-31
- 顺义区区水务局做好潮...2021-05-31
- 陈明旺副厅长陪同国家...2021-05-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