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州:草地贪夜蛾识别与应急防控技术
草地贪夜蛾俗称秋粘虫,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农业害虫,其具有取食作物种类多,适生区域广、迁飞扩散快、繁殖能力强、暴食为害重、防控难度大等特点,原产美洲的热带地区,是玉米上的重大迁飞性害虫,玉米苗期受害一般可减产10%-25%,严重田块可造成毁灭绝收。商州区农技中心特向农户做以下技术宣传:
一、形态特征
卵:通常100~200粒堆积成块状,多由白色鳞毛覆盖, 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,孵化前渐变为棕色。卵粒直径0.4mm , 卵高0.3mm。卵多产于叶片正面,玉米喇叭口期多见于近喇叭口处。适宜温度下,2~3d 孵化。
蛹:被蛹,体长15~17mm,体宽4.5mm , 化蛹初期体色淡绿色,逐渐变为红棕及黑褐色。常在2~8cm 深的土壤中化蛹,有时也在果穗或叶腋处化蛹。
幼虫:一般有6个龄期,体长1~45mm , 体色有浅黄、浅绿、褐色等多种,最为典型的识别特征是末端腹节背面有4个呈正方形排列的黑点,三龄后头部可见的倒Y形纹。
成虫:翅展32~40mm , 前翅深棕色,后翅白色,边缘有窄褐色带。雌蛾前翅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杂色,具环形纹和肾形纹,轮廓线黄褐色;雄蛾前翅灰棕色,翅顶角向内各具一大白斑,环状纹后侧各具一浅色带自翅外缘至中室,肾形纹内侧各具一白色楔形纹。
二、发生规律与田间为害状
草地贪夜蛾无滞育现象,适宜发育温度广,为11~30℃,在28℃条件下,30d 左右即可完成1个世代。雌、雄虫均可多次交配,单头雌虫可产卵块10块以上,卵量约1500粒。
在玉米上,一至三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心叶、叶鞘等部位取食,形成半透明薄膜“窗孔”;低龄幼虫还会吐丝,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;四至六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,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,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,也会钻蛀心叶、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, 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。苗期严重被害时生长点被破坏,形成枯心苗。
三、应急防治措施
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,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,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、雄穗和雌穗等部位。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新型高效低毒药剂喷雾防治。
防治指标:玉米田苗期被害株率大于10%,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大于30%,穗期被害率大于10%。推荐药剂:氯虫苯甲酰胺、乙基多杀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化学农药以及多杀菌素、苏云金杆菌、白僵菌等生物农药。
原文链接:http://nynct.shaanxi.gov.cn/www/zbjs7155/20240612/9845969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上一篇:府谷:玉米预防高温热害应对措施
下一篇:洋县:二代粘虫发生及防治适期预报
- 湖北枝江百里洲高起点...2021-03-19
- 早春番茄育苗注意事项2021-03-04
- 省植保总站第三调研组...2021-04-16
- 荆门市召开小麦重大病...2021-04-16
- 关于开展2021年植...2021-04-16
- 关于印发2021年植...2021-04-16
- 陈志勇督促指导省植保...2021-03-04
- 湖北省农作物病虫草鼠...2021-04-16
- 赤壁市召开2021年...2021-04-16